人物名片
陳思良,南安溪美人1972年出生,中國滬航集團董事長,南安市慈善總會副會長。
陳思良
19歲只身前往濟南闖蕩,24歲創業失敗,28歲自創閥門品牌,39歲成為一家集團掌舵者……這便是中國滬航集團董事長陳思良20多年的奮斗歷程。創業艱難,一波三折,一路走來,陳思良深刻地體會到“成功不是偶然的勝利,是堅持奮斗的必然”。
如今,滬航集團旗下擁有上海滬航閥門有限公司、泉州市滬航閥門制造有限公司、福建省海洋閥門科技有限公司、福建嘉華包裝有限公司等多家子公司,省外代理商幾十家,并擁有150多項閥門技術。今年,陳思良還將創建營銷中心,培養營銷人才,進一步拓展市場,帶領滬航走向新輝煌。
赴濟南催債不成 卻留下來做生意
1972年,陳思良出生于溪美蓮塘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,家中排行老七。在他小的時候,家里就開始做閥門配件生意,陳思良邊讀書邊在自家閥門廠幫忙。
1991年,年僅19歲的陳思良只身一人外出打拼,濟南成了他闖蕩商海的站。一個懵懂少年,在這個陌生城市開啟了人生之路。“當初一個人來到濟南,是要幫家人向一位客戶催收貨款,結果沒找到人,就想著在濟南做點閥門批發生意。”陳思良感嘆道,一切就像是命運的安排。
一開始,他四處推銷產品,然而成效不如人意。于是,他花費了1000多元租下一個店面做零售,并聘請一些有閥門經驗的師傅跑銷售。為了能迅速打開市場,陳思良的做法有些反常:其他閥門商人請的工人,每年工資兩三千元,而他給的年薪高達1萬元。
“我出門的時候,兄長告訴過我,做生意想要成功,離不開天時、地利、人和。天時和地利自己并沒有辦法去把控,可以做到的就是‘人和’。”陳思良說,他從小就比較外向,喜歡結交朋友。得益于此,他很快就和當地的閥門商人打成一片,每次只要有朋友遇到什么困難,他都會及時伸出援手,漸漸為自己贏得好口碑。
但由于缺乏經驗,幾年的生意虧了好幾萬元,而此時其兄長在南安辦了一家鋸片廠。1995年,陳思良回到老家,跟著兄長做起了大理石鋸片生意。“當初剛回來時,曾有人調侃我,說別人是帶著路費賺家產,而我是帶著家產去賺路費。”陳思良笑著說,當初帶著10多萬元到濟南,回來只剩下三四萬元了。
上海開閥門公司 在市場中站穩腳跟
2000年,陳思良發現大理石鋸片市場前景冷淡,又重拾閥門生意。在這5年里,他不僅積累了一定的資金,且更熟悉商業運作,對市場營銷有了更深的理解。
為了擴大品牌影響力,2001年,陳思良注冊了上海滬航閥門有限公司。之后他奔走于全國各地尋找市場,先后在北京、上海、廣州等地開店。從一般客戶到大企業客商,陳思良逐漸贏得市場的認可。能夠做到這樣,他認為無非兩點:一是品牌、質量,二是售前、售中、售后服務。陳思良注重產品的質量近乎苛刻:他特意聘請全國給排水專家虞之日擔任技術總工程師,還建立了福建座閥門水力性能檢測中心,參與了多項閥門標準的起草。
除了要求公司人員要主動、熱情、周到服務,陳思良也把自身當作品牌推廣的載體。“別人問我做什么生意,我就告訴他做的是滬航閥門。”正因為他與團隊的努力與堅持,滬航漸漸在全國打開市場。
2005年,集團內部在企業發展方向上產生了分歧。陳思良感到十分沮喪,但看到辛苦栽培的滬航品牌和身邊一直在支持他的朋友和員工,他毅然決定要把滬航做下去。2007年,當其他閥門商都在搶占市場、賺快錢的時候,他卻沒有去追趕這股熱潮,而是緊抓公司管理,并成立了泉州市滬航閥門制造有限公司。“做生意就像在爬竹竿,越是往上爬,竹竿越是晃得厲害。企業如果只顧著搶市場,而背后沒有成熟的團隊支持,終很多隱患都會暴露出來。”陳思良分析道。
跨界金融市政包裝 轉型多元化經營
企業發展越來越大,2011年,陳思良又成立了福建海洋銅業有限公司,并在香港注冊成立了中國滬航集團。截至目前,滬航集團總資產達5億元,閥門年銷售額達2億多元,業務已涵蓋金融投資、閥門消防、彩印包裝、市政工程等4大項目。
陳思良介紹,目前上海滬航公司主要生產鑄鋼、不銹鋼閥門;泉州滬航公司主要生產墨鑄鐵、溝槽管件以及消防產品;福建海洋公司以研發和生產銅閥門為主。
然而,有著閥門一線品牌的滬航,在市場上卻打著二線品牌的價格。陳思良解釋道,由于公司隊伍比較年輕,經驗比較不足,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去歷練。“今年,集團將成立營銷中心,培養新一批營銷精英。”陳思良透露,以往企業總是重視營銷人才的培訓,重點培訓的是交際手段,而現在他培訓的是公司的理念、文化、服務。他堅信只有把公司的理念、文化和主動的服務意識傳遞給客戶,才能真正打動客戶。
多年的從商經驗,陳思良也感悟出一些道理。“當初跟著兄長做生意,感覺是在推著兄長走;現在帶著后輩做企業,卻是被催著走。不管在什么情況下,重要的是要有責任心。”也正是從始至終貫穿著這份責任感,讓他相信技術并不能作為衡量人才的標準,而應看他是否懂得感恩、是否有責任心。